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具有高度發展和開放的金融市場。它以低稅率、高度經濟自由和強有力的法治為特徵,吸引了眾多跨國公司,然而,在擴大業務時,雇主需要注意香港的勞動法規、僱傭條例等。除了支付月薪外,根據當地的勞動法,雇主還需要為員工提供強積金、強積金供款計劃。
隨著全球業務發展越來越緊密,遠距工作模式成為許多企業推動海外事業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讓成員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在約定好的上班時間,可以輕鬆地與團隊協作、完成專案、拓展業務等。儘管遠距工作為業務開發帶來極大的優勢,挑戰也隨之而來,管理來自不同國家、地區成員的薪資就是其中一項。
工作行程跟上班地點彈性是大家熟知遠距辦公的益處,有些雇主視居家辦公為一種福利,但別忘了,遠端工作模式有它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其缺點。像少了實體會面的媒介,可能使遠距工作者與公司連結感降低,沒有辦公室茶水間或週五午茶小確幸,都有可能影響才對工作的積極度和滿意度。今天,Slasify想和雇主們聊聊「遠距團隊的員工福利」為什麼福利是必要的以及相關福利的介紹和建議。
上荷蘭的眾議院在今年7月(2022年)通過了一項關於居家辦公的法案,欲成為首個將遠距工作視為人民的權益國家,說明了遠距或混和型態的工作模式已成了新常態。
即使在台灣遠距工作在疫情趨緩後已不再那麼盛行,不過誰也無法預測它不會哪日在席捲亞洲,為預防居家辦公普及化的可能,雇主或經理人可以提早認識相關勞動法令,對未來聘雇人才、或進行遠距人事佈局的時候總是無往不利的。
基於地理位置、政治及文化等因素,新加坡成為亞洲區的商業中心之一。新加坡擁有多元的優秀人才,加上政府耕耘多年的雙語政策,是支持大型企業拓展亞洲事業的首選。因此,企業紛紛在新加坡設立子公司,甚至選擇新加坡作為事業總部。
不過,身為雇主有幾項當地的勞工法規需要特別注意,除了給付人才的月薪,新加坡雇主還需根據當地勞動法規,為僱員繳納中央的公積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和技能發展稅(Skill Development Levy)。
在臺灣設立公司、或有意在臺灣拓展事業團隊前,身為雇主必須考量當地勞工相關法規,除了按規定期給付勞工薪資,在臺灣有勞工保險、國民健康保險及勞工退休基金等,須由雇主支付。或當我們要雇用一位海外臺灣員工,要納入哪些社會保險成本呢?臺灣的社會保險通常是用薪水級距而去計算,較難有固定百分比去測算,Slasify編輯團隊與資深商務開發經理 – Ivy Chuang特別整理出以下相關資訊,讓我們一起來看要雇用一位台灣人才要支付什麼細節?
從前,企業在擴張海外事業和團隊時,往往想到的便是成立境外公司,但設置境外公司需消耗龐大成本及風險,對大企業而言或許是不難克服的議題,但對一般中小型企業或新創團隊,他們必須多斟酌一番。所幸,如今有了EOR和PEO全球薪資結算的人事外包服務,無論企業規模,想拓展海外團隊已不再是什麼難事。
在眾多企業受大離職潮影響的今天,2022年和區塊鏈相關的工作已在10個月內有118%的成長!常見的加密貨幣(Crypto)、NFT(Non-Fungible Token)、元宇宙(Meta Universe)等數位科技其實都是區塊鏈的延伸。會有更多企業投入區塊鏈的世界,如今時尚產業、零售業也都在運用區塊鏈的技術,區塊鏈甚至也為遠距企業帶來相當大的益處,在Slasify的系列專題中,我們將進一步分享更多產業如何使用這項技術,以及區塊鏈和遠距工作的交互關係。
遠距時代的來臨,未來跨國遠距勞動的場景只會越來越多,如何照顧自己的權益也是很重要的課題。開不開發票、註不註冊公司都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您是屬於收入極高的族群,那設立公司進行稅務優化可能是一個相對好的方案;反之,則要考慮是否需要為了一個不知道可以持續多久的「工作」來做這麼多的事情。
當企業漸漸成熟,業務想擴張到全球時,然而,在考慮進行國際拓展時,許多企業或許仍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方法是在國外設立自己的實體公司。無論一家公司是想發展到其他國家,設立實體可能非常耗時及複雜,這時可以考慮替代方案名義雇主 (EOR)。名義雇主不一定是在進入該新市場的最佳選擇,但該公司應會評估前期成本、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當地法律和財務等等。也需要了解稅收、合規性和薪資規定,任何一項可能都會消耗內部的時間成本資源。為了使各位決定設立實體公司or名義雇主:哪一種最適合你們公司?Slasify 編輯部做了分析,提供兩者間的比較給大家參考,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務拓展模式。
由於臺灣本土確診案例增加,為減少群聚風險,許多臺灣企業也配合實施居家辦公、遠距工作,減少外出機會、避免與人接觸,遠距工作也成為疫情之下,居家辦公室也成為最安全的辦公空間,防疫非常時期,建議無論是個人出勤紀錄,工資、加班費、疫苗假、防疫照顧假都能妥善瞭解每項權益,也建議可以和人資部門提前溝通。
前情提要:EoR的全名是 Employer of Record,中文通常翻譯為「名義雇主」,白話一點的說明就是:名義雇主是你當地的雇主,幫你真實境外雇主(公司)處理當地應承擔的雇主法律責任和福利。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在整個用工過程中其實存在著非常多的風險問題,小到工傷補償,大到工亡(最近演藝圈也才發生了類似的遺憾事件),這些都是僱主不願意見到的。甚至負面一點的事項,包括智慧產權爭議、數據外洩、當地勞工法規等問題,如果簽約的是個人,這對企業來說都是很難以控制的風險,在跨國跨境的遠程勞務下這些問題會變得更加複雜。
「承攬」和「僱傭」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勞務合作關係,但現今社會發展出了非常多過去不存在的勞務模式,導致這種勞務關係的判定越來越複雜。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新加坡稅務單位(IRAS)和人力部(MOM)的說明,看看在新加坡是如何分辨這兩種勞務關係吧!
EoR模式,你境外的僱主透過一個本地的「名義僱主」來僱用你,由「名義僱主」處理所有勞動法規要求的事情,包括社會保險、退休金、勞動合約、稅務申報、管理記錄等等,對工作者而言,也可以獲得正常的薪轉記錄及本地公司的聘用記錄,可以大大增加與銀行往來的可信度,同時如果有發生了任何爭議,也可在本地解決,把風險轉給名義僱主。
就英文來說,很多國家的法律會用這個詞來區分僱傭和外包關係:Contract FOR Service,或是 Contract OF Service。因應現在的時代變化,很多勞務關係變得相當複雜,成熟國家對於勞動關係的定義也是需要經過多個因子判斷之後才能得出結果,進而計算對應的稅務關係,在開始你的「遠程」工作旅程之前,記得先確認你想要的關係是什麼哦!
一般來說,中大型企業的用人成本基本上會以「薪水的1.6倍」開始計算,有的企業甚至抓到2.8倍(根據某些北美企業的數字),這個數字關係到一家公司的福利、法律、教育訓練及管理方式等等,不同國家、企業類型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差異。
很多跨國遠程工作者可能都會經歷到這個問題,甚至僱主也會遇到同樣的困擾,今天就先從工作者的視角來分享收錢的那些方法,一般跨國勞務費支付有文中提到的這幾種方式。
今天這個話題我們不會牽涉到任何的判斷,因為跨境的稅務是非常複雜的事情,也會有很多不同的「個案」,如果您看完還是有疑問,建議與主管單位或會計師/律師等專家直接諮詢討論。我們單純就幾個可能影響到判斷的地方做說明。
前情提要:EoR的全名是 Employer of Record,中文通常翻譯為「名義雇主」,白話一點的說明就是:名義雇主是你當地的雇主,幫你真實境外雇主(公司)處理當地應承擔的雇主法律責任和福利。